當看這座"友誼大橋"時,各位人客,澳門到了!!!
關於澳門,我真的不熟,香港我反而比較熟.
澳門不大,從google map上看澳門,真的不是很大,感覺好像一天就可以玩透透了.
如果有人客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09年第一次來澳門,也是從早趕到晚.
老實說,我連東西南北都搞不清礎,反正跟著走就好了.
今年的香港行,加入了澳門快閃一日遊,真的是差點考倒我了.
如果想聽我的建議,除非是已經來過澳門了,不然真的不建議一日遊.
最好能夠安排的三天二夜的行程,才能認真且初略的走完澳門.
在此也要感謝旅居澳門的Taneen Que!
原本是請他指點一些路線的走法,最後熱情的當了一日的澳門導遊.
計劃中的景點,大致上都有走到,也多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當噴射飛航慢慢駛入澳門外港碼頭時,除了友誼大橋之外,就是這個醒目的漁人碼頭.
如果各位人客的口袋夠深,直升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上環起飛後到澳門,可以從空中鳥瞰香港和澳門,會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可惜我沒有錢.......)
辦好入境手續,在大廳和Taneen Que會合後,展開今天的澳門快閃一日行.
這次澳門行的交通工具是以公車為主,所以就必須準備一張"澳門卡".
"澳門卡"簡單來說,就類似台灣的悠遊卡,或是香港的八達通卡,這樣各位人客應該都明白了.
這一上車,我東南西北完全亂了.
心想:Taneen Que,今天就交給你了,我要當個完全的路痴了.
相機握在手上,開始很隨興的拍照.
老實說,我當天真的都交給Taneen Que.
但是當我整理完照片,準備開始寫這一篇文章時.
天啊,這張是在哪裡拍的?這一張又是在哪拍的???
最後,我必須一邊寫文,一邊還要用google map去查澳門地圖,瞭解每一張照片的位置.
不過,Taneen Que的走法,有別於一般觀光客的走法.
整個研究下來,其實算是有一點深度的澳門行.
國華戲院商場
國華戲院(葡萄牙語:Teatro Capitol)是澳門一家已結業電影院,位於白馬行2號。由富商黃豫樵創辦,樓高五層,早年分堂座及樓座兩層,共有937個座位,改建後縮減至380個座位。
此地前身是陳子韶創立的子韶學塾,即沃華學校原址。1931年4月13日開業,首映德國導演劉別謙執導的《璇宮艷史》,亦搬演粵劇。
二次大戰後,一度交由邵氏經營,後黃氏收回自營。1960年代由首輪西片改為放映國語片,至1970年代以後以放映風月片為主。
1987年7月31日停業後被新業主收購,並獲投資三千萬澳門元,重建成電影院以及商店的綜合體,於1991年2月開業。
1997年8月31日戲院再次結業,其餘102家商鋪繼續營業。但由於管理不善,上層商店逐漸撤走。
2012年地產商關偉霖陸續收購建築業權,但由於與地下四家攤販出現法律訴訟,原來計劃以2,500萬澳門元把建築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和年輕企業家的主要活動場所」的規劃擱置,改為以300萬澳門元先翻新戲院。
以上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板樟堂街
我還蠻喜歡澳門的街道和建築,真的是蠻特別的.
像下面照片中的建築,算是在葡萄牙管理時期就有了,還是後來為了觀光而興建的???
澳門主教座堂
聖母誕辰主教座堂,或稱澳門主教座堂(葡萄牙語:Sé Catedral、Igreja da Sé),坊間俗稱大堂,是天主教澳門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澳門大堂前地,建築於1576年以前,其建築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由於昔日華人稱教堂為廟,故曾名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由於其位於一小斜坡上並面對南灣,故舊時婦女常眺望盼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
但現在南灣因填海造地的關係,在大堂已看不到海岸了。望人寺的名稱已不為人所熟悉了。現在大門朝北,但最早的大門朝西南,剛好面對龍嵩街北面的盡頭。
主教座堂服務的範圍是澳門半島面積第二大的堂區,包括大堂區的新馬路、南灣和外港碼頭。
主教座堂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以前,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
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1874年的甲戌風災,大堂頂部的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所毀,一直沒有修復而形成今天的平頂設計。
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主教座堂主體為一層,坡屋頂,木屋架;鐘樓部分為三層,平屋頂。
教堂立面對稱,為典型的古典式構圖,牆面用壁柱劃分,是經過簡化處理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外牆正面用石材,兩側用水刷石粉面,立面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立面頂高約12米,兩旁鐘樓為三層,高約13米,中間依然是三段式的構圖模式,三扇門、三扇窗和三角形山花,以橫線條為主。
教堂的大鐘是英國製造的,為紀念葡王伯多祿五世榮登王位。
教堂主殿為矩形平面,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耳堂和一個祈禱室,其中最古老的耳堂採用木拱頂,供奉貞節聖母。主祭壇空間深遠,設計簡單,僅僅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
因為祭壇下面掩埋著16和17世紀的主教和聖徒遺骨,為教堂帶來無限的榮光。
室內裝飾基本上都是1937年重建時的古典建築細部與線腳,天花為平頂,兩側牆上有高窗,室內裝飾簡潔,表現了新古典手法。
教堂入口處的木製葡國屏風、教堂內部的聖像以及彩色玻璃窗都是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教堂內部色彩以淡綠色為主。從寬敞的中廳、祈禱室、主祭壇可以領略到主教座堂的氣派。
主教座堂後期是指主體側邊的鐘樓(鐘樓是用作提示之用的。例如將有重要彌撒、大禮、瞻禮、婚禮就會響起鐘樓的鐘;
最近的一次所響起的特別鐘聲是追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分別在2005年4月6日的教區追悼日早上9時、下午1時及傍晚6時,響起的「哀鐘」約有一分鐘。)
主教座堂每年四旬期第一個周末供奉在聖奧斯定教堂的耶穌受難像會遊行到大堂,第二日搬回(俗稱「出大耶穌」),是澳門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
0
- 0
